服务热线:400-123-4567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大量转行的现象怎么看?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

时间:2023-10-22 17:04:08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好多小伙伴在评论和私信中表示看了我的回答很绝望,于是我就反思自己是不是把话说的太重了,回来添加一些“我们应该怎么办”,详见回答的末尾。

  我将从社会网络、要素分配、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角度分(xia)析(che)为什么对于环境专业本科生而言,春天永远不会到来。

  环境专业的学生大量转行对于我这种刚经历过就业季的悲剧环境小硕而言,无疑是体会最深刻的事情之一。题主在北京某普通211环境学院,我们专业全班不到30个学生,9个选择继续读博士,女生大多数转行当人力资源或者中学教师,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奔波于各类环境行业的招聘会中谋求一碗饭吃,至今只有四五个成功签约的。从表象上来说,环境专业应届生收入低、工作不稳定、经常需要加班、工作条件不好等是导致大量转行的主要原因。普通一点的环境专业硕士的入职月薪在4000-6000,混的特别好的进入北控中节能等大牌能到8000,户口基本不保证有,加班画图,时常要去现场(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污泥堆肥场没有一个环境好的),相比于金融、CS等行业应届生动辄上万乃至几万的月薪,大家转行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从最宏观角度(社会网络)看,环境行业在社会中注定不能成为核心节点行业,因此无论政府再怎么推环保,行业本身也难以获得超额利润。社会学里面有一种观点,认为处于社会网络核心节点中的人,会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由于人总是倾向于和更多的别人链接,所以每个人都希望链接到链接有更多人的节点上去,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与核心节点的人相连,在这些位置会形成结构洞这样的东西,到最极端的情况社会网络中大部分人都需要通过填补了结构洞的那个人来获得生存资源。把这个理论用在行业上,金融等行业其实就充当了行业网络结构中核心节点,所有的行业想要发展壮大都必须通过金融行业来获得资本,所以这个行业永远都不会混得太差,大家总是有求于你。而环境行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一个“锦上添花,让生活更美好”的行业,并没有满足解决其他人发展核心需求的能力,因此没有人会主动给你送钱来,结果就是,在不存在过多干预的前提下,无论这一行业再怎么发达,也只是赚取“平均利润”。

  第二从要素分配角度来看,一方面环境行业当前没有参加破坏性要素分配的条件,另一方面劳动(特指应届生的劳动)并非为本行业发展做出贡献的核心要素,因此没有与其他要素瓜分利润的的讨价还价条件。最近在重温李晓鹏博士几年前的《这个国家会好吗》,书中对破坏性要素分配的解释就是,如果一种要素可以以低廉的成本给别的要素造成极大的损失,那么他就可以参与到破坏性要素分配中去,获得超出自己实际贡献大小的收入。比如说强盗买一把刀子就可以给别人带来很大伤害,因此受害者理性的做法就是破财消灾,又如银行家可以以很小的成本拒绝贷款给某个企业,但这笔贷款对于企业而言可能是生死攸关的,所以企业就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来“讨好”银行家,那么银行家就因此获得了超出自己贡献的利润。环境领域有没有可能获得这种参与破坏性要素分配的条件呢?如果我们的环保法律严格到了COD超排5%就永久关停你的企业或者罚得你倾家荡产,那这个时候环境保护将会是所有企业家的噩梦,环保行业人士将在短期内赚的盆满钵满。但是细细一想,环境行业根本没有那么强大的政治力量可以通过类似的法律,因为这种法律将要面临的是全社会各行各业企业家的反对。所以,从行业角度看,环境行业无法成为人人都需要的社会网络核心节点行业,也无法成为人人都惧怕的破坏性生产要素拥有者,因此,这个行业永远只能赚取平均利润,就算媒体再怎么吹嘘这是朝阳产业,它都无法像互联网等一样大富大贵。

  再来看要素分配的第二个角度,劳动对环境行业发展的贡献少之又少,因此普通从业者只能赚取平均工资,对于我们刚进入这行的学生而言,吸引力不高。注意这里说的“劳动”是指除了企业家行为和投资行为之外的所有付出,比如老老实实上班、画设计图、研发新技术、下工地等。这个角度的意思是说,我国环保产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民众的环保意识仍然停留在环保民粹的低级阶段,很少愿意自掏腰包,因此我国环境产业主要是挣政府的钱,因此推动这个朝阳产业发展的主要是在“有门路”的人和敢闯敢拼敢跑马圈地的企业家,而非踏踏实实付出简单体力脑力劳动的普通从业者。

  许多人很有共鸣的一点就是,我们目前招投标依旧是很多走形式,由于处理技术和成本差距并不太大,因此实际影响招标结果的就往往是其他方面的因素,于是这就要求企业抓紧跑马圈地。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水环境行业有一家企业叫碧水源,这个企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母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然后在全国各地爆炸式地建立子公司,因此成为现在发展速度最快的水行业企业之一。为啥选择这种模式而非深耕模式呢?跑马圈地呗,市场迅速膨胀,必须抢先在各地方政府建立势力,这种诸侯式的发展模式需要两种人,一种是在中央政府中有影响力、支撑其在全国范围内横向扩张的,一种是在地方政府中有影响力、支撑其在某一个地方纵向扩张的,而新技术的研发往往只是成为一种企业和地方政府都需要的噱头而已,不需要那么多人,也不需要开那么高的薪水。总结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是我国对环保要求还很低,国外许多技术可以直接拿来用,不需要我们本土的环保从业者太多工作,二是我国环保行业现在的发展阶段更需要的是政治关系和跑马圈地能力等生产要素,因此,行业的利润并不能进入普通从业者腰包中。

  第三从制度建设角度,我们可以把一个行业比喻成一个大木桶,桶里的水能否从从业者这个洞里流出来,要看桶的其他地方有没有孔洞,孔洞大不大。这个比喻的实际意义是,既然能伪造环境监测数据,为什么要花钱雇环境专业的人来治理呢?既然能从环评角度施加影响,为什么要在项目之前做那么多环保设计呢?既然能在招标之前就拿下这一标,为什么要费时费力地优化方案呢?因此,就是因为我们的监督制度还不完善,有许多空隙和漏洞可以钻,所以钱往往从这些漏洞中溜走了,许多普通从业者并不能赚到多少。可喜的是,随着反腐力度的增大,制度建设角度的漏洞会越来越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利润将不像现在这样从“寻租”方面溜走,而是真正地流向踏实干活的从业者手中。

  第四从人才培养角度,环境行业真是人才过剩啊,是个学校就能开环境专业,绝大多数理工科生都可以调剂到环境专业,且环境专业绝大多数也都是调剂进来的,导致本专业学生数量过剩,但学生质量却提不上去。这里真心想吐槽一下大学里环境专业的教育方式,真是一边造梦,一边想保证就业率。答主大一入学时院长就在大会上说,“我们的行业是朝阳产业,祖国的未来需要你,同时我们学习本专业全国第一,你们就业不用愁!”说的我们大家集体,感觉前程似锦,美好的明天简直就是钦定。结果到了大三大四,四五门课的任课教授(都是学院中层以上的领导)都在讲课时忽悠,“去设计院和研究所不如去水厂当厂长,我们有志之士要从基层干起,一点一点做好本职工作,最后当上水厂厂长”。于是答主还满腔热血地跑了好多水厂考察,结果被嘲笑,“哈工大给排水来我们厂里上班?我们只需要专科生就足够了!”后来我才意识到,这其实是就业率的陷阱,因为人才过剩,所以专科生能干的活儿也能招到本科生,本科生能干的活儿也必须研究生学历,硕士能干的也只招博士,为了保证就业率,只能忽悠大家从基层做起了。总之,低端人才过剩,高端人才不足,而需求只有那么点儿,待遇肯定上不去,不逼得大家转行才怪。

  以下4个原因(由宏观到微观)导致环境工程专业找工作收入低、待遇差、工作累,因此大家往往倾向于转行:

  1. 环境行业既无法成为社会核心专业,也无法成为有掠夺性的行业,因此没有超额利润;

  2. 环境行业在我国处在起步阶段,其发展依赖政府而非市场,对资本和政治公关能力的需求胜过技术需求,因此短期内普通从业人员只能挣个辛苦钱,但长远看来过个几十年,市场发达了之后可能会好转;

  3. 环境行业发展需要与反腐等制度建设相匹配才能保住自己的利润,当前我们条件尚不充足,但相信未来会好一些;

  总之,我相信环境保护是个朝阳产业,未来环保会很重要,但我不同意把朝阳产业与高收入简单划等号,更何况是一个已经“朝阳”了至少20年还未进入”如日中天“的行业,大家对未来的预期是理性的,美、英、日等发达国家从开始重视环保到环保行业成熟差不多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纵使我们靠着后发优势弯道超车,理性的选择也不会是把赌注押在20年以后。

  原答案讨论了为什么环境工程专业的春天永远不会到来,现在讨论一下身为环境专业一员应该如何自救,本节讨论仅针对应届生就业。也有人批评说你们非要在北上广,非要追求一开始就高薪,一点都不吃苦一点都不长远。我认为,大家都是贫苦家庭出身(否则也不会学环境了),面对着结婚、买房等压力,很难不追求一个好的起步的,我的梦想不仅仅是我的梦想,很多时候也是家族的梦想、老婆孩子的梦想的结晶,所以,不论在哪儿工作、不论追求什么样的薪水,都是可以理解的。

  按照难度由小到大分别是本行业深入挖掘、跨行业追求广博、换行业从头开始。其实这三种方式大小不分伯仲,因人而异,只不过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从小到大通常是如此而已,所以请不要拘泥于我的语言表述。

  1. 本行业深入挖掘有两条主要道路,第一是深造,也就是读完本科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第二是考证,也就是考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给排水设备工程师、注册环评师等。深造这条路的优点是“可以”报的岗位多了,典型代表是大学教师、环保部许多岗位都要求有博士学历。缺点是第一是很费时间,而时间是最稀缺的,没有时间就没有了很多机会,以北京为例,一旦博士延期,毕业时超过落户年龄,就无缘北京户口了;第二缺点是读完博士有时反而不如硕士好就业,因为你自己不屑于去适合硕士的岗位,而许多岗位也不敢收一个博士(因为更容易跳槽)。概括来说,不考虑留校以及考公务员的话,博士比硕士的优势,远不如硕士比本科的优势大。

  考证的优点是可以给收入提升一个大台阶,缺点是绝大多数要求工作经历,因此对于应届生求职而言几乎是毫无用处。但是也有折中办法,就是先考基础知识,就业之后再考专业知识。对此,题主曾想涉足,买了注册给排水的基础知识书,发现全是枯燥的数理化,就放弃了。不予置评。

  概括说来,深入挖掘就意味着把自己更紧密地捆绑在环境这条路上,对于雇主而言,你透露出了对这个专业更强的认可度和归属感,更容易稳定地干下去,因此可能会容易应聘;但对于自身而言,却要付出更多时间,并且承担更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内的风险。适用于真心热爱环保事业的人,不适合本身就是调剂来的,专业认可度不高的人。

  2. 跨行业追求广博是我认为最好的途径,原因有二,首先,环境类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综合的专业,既然本身我们就有博而不精的倾向,索性就把博而不精做到极致,没准儿反倒是做出了特色;其次,现在各行各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跨专业追求广博也算是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然而世间360行,究竟跨哪一行呢?这取决于爱好、需求和竞争力,爱好我不想多说,单从需求和竞争力角度稍作分析,以下全都是根据答主的亲身经历归纳出来的情形,仅供参考。

  情形一,现在水厂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而擅长设计自控系统的一半都是自动化等专业科班出身,对水处理一知半解甚至一点儿不懂,但如果你既懂给排水又玩得来自控,是不是竞争力就出来了?那么为了搞这个,你是不是就可以报名一个搞自控的导师,期间把电气自控机械类的课程学一学,然后积极参加各类设计大赛闯出个名堂,最终借此顺利从茫茫应届生中脱颖而出呢?

  情形二,现在环保类NGO越来越受重视,这些机构通常对英语水平、写作水平、实习经历比较看重,如果你未来想进入环保NGO工作,是不是就可以在读研期间找机会溜出去参加保护某地水源地的调研呢?或者,到一些环保公益诉讼的律师事务所实习,亲身经历一些环保诉讼,了解环保法及其中国特色,把自己打造成为比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更懂环保法,比环保法学专业学生更懂环保工艺的特色学生呢?

  情形三,环境类企业通常都需要做项目,然而推进项目的能力绝不仅包含酒量,其他很多能力都能够用的上,比如写标书的能力,比如与甲方或乙方沟通的能力等。如果你想去环保类企业往项目经理方向发展,是不是可以读研期间找实习跟进项目,锻炼自己写标书的能力、跟甲方或乙方协商的能力?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你们公司接了一个县长工程,本任县长为了政绩催着赶着推一个水厂项目,你们做完设计准备施工的时候县长突然一拍脑袋来了新想法,要你们改工艺,应该如何跟他们协商?协商了半年刚协商好,县长高升,新县长对本项目很不感冒,你又如何去协商?我相信在读研期间有一次这样的经历,就会大大提升你handle复杂市场状况的能力,那么你就足以比别的环境工程应届生多50%的胜算了。

  情形四,环境保护是个投资热点,政府每推出一个新政策就会激起一段时间的投资热潮,那么投资的前、中、后期都需要什么,是否可以在这方面下功夫呢?当然可以!投资前需要做大量的行研,行研需要对环境政策足够的敏感,需要有过这方面的研究经历,为此,你是不是可以到政府部门或者企业的行研部门实习,针对环境的某一个细分产业写一份5万字的报告?为了顺应这个时代里“数据也是生产力”的特点,是不是可以苦练SPSS、Stata、Eviews等中d 一个,锻炼自己扒数据、处理数据、运用数据说服人的能力?是不是也可以学一门Python等编程语言,可以自己编程序来扒数据?到了投资中期和后期,需要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基础,虽然你不是经济类专业科班出身,但是否可以自学考一些证券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证书,借此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呢?

  总之,相比直接转行的风险,跨行可以避免丢掉自己的老本行,从而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跨行的可选择性更多,通过将自身与当前潮流的技能(金融、数据分析、编程、法律)绑定在一起,一步一步把自己扩张成为一个极富有竞争力的人。最重要的是,严格来说你的竞争者既非环境本行业的人,也非跨行目标行业的人,而是与你一样为数不多的跨行业者,只要你跑赢了他们,就基本打赢了应届生就业这场仗。

  3. 换行业从头开始,也就是转行,优点是可以脱胎换骨,把当年选专业时脑子里进的水全都倒出来。缺点有三,首先,你无法保证自己进的那行就比环境行业好;其次,换一个行业就意味着你这几年学的大多数都白费了;最后,很少有人能脱产学习,也很少能投入比目标行业从业者更多的精力,所以很可能最终原行业和新行业都是半吊子。换行业来说,最短平快的是转码农,工资上涨速度堪比母猪长膘,报培训班学几个月即可出栏,一年后月薪的零头都比环境专业高,多么可怕,答主好几个本科同学都走上了这条道路,短时间内即可实现自行车升级电动车,摩托车升级小汽车,小汽车升级越野车的转变。除了转码农,其他道路也都可以转,比如答主课题组内的好几个女生转了人力资源或者中学教师,答主本人是转了经济,当然过程要艰难的多,不再赘述。

  1. 本专业深入挖掘,将自己所有的未来赌在环境行业,优点是获得了在本行业的更强竞争力,缺点是存在赌输的可能。适合真心热爱环境专业,意欲从事科研、教职、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设计院等的人。

  2. 跨专业追求广博,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优点是灵活又稳当,永远跟随时代走,缺点是,相对于另外两种思路可以埋头苦干,本思路要求用一颗清醒的头脑时常张望形势,偶有不慎,可能导致科技树点歪,赔了夫人又折兵,是最累心的方向。适合真心热爱环境行业,性格比较灵活变通,意欲从事环境行业研究、环保投资、环保NGO、环境诉讼、环保企业的项目等的人。

  3. 换行业从头开始,彻底跳出环境专业,优点是脱胎换骨,缺点是转行难度大、很辛苦、容易转错行。适合对环境专业无爱,或者因为经济原因需要转行的人。

  总之,努力去想,努力去做,环境专业还是可以混口饭吃的。但是思维懒惰,或眼高手低,导致缺乏核心竞争力,就很尴尬了……

  看了楼上的几个回答,偏差还是比较大的,应该会误导很多人。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有人才和精英的推动,环保行业也不例外。只可惜有一些历史和现实问题阻碍了行业人才的繁荣,但不会阻碍行业自身的进步需求。每个行业的学生都会出现一定规模的转行,但未必是大量的。比如我所知道的很多环境专业的强势大学并没有大规模转行。而发生转行的人也有其自身选择的逻辑。

  不论怎样,这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能坚持并热爱这些特点的人,无疑能更好的生存下来。而生存的好的从业人员,在如今发达的资本市场面前,也几乎横跨了产业和金融行业。并没有那么严格的界限。当然,这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我们还是说说环保行业无法坚持的几个特性。

  也正是由于这个行业具备下面的一些特性,才让人们对这个行业做出了坚持和退出的选择。而坚持的人也有成功者,退出的人也有成功者,这本身与行业无关。不能因为坚持还是退出来评价一个行业的优劣。因为没有无价值的行业,只有无价值的企业。

  环保专业在学科设置上,偏向了工艺和一些脱离实际创新层的课程。比如我们学习活性污泥法,但是却没有深入的研究微生物机理;我们研究高级氧化,但是却没有深入研究化学工程。这就造成我们创新的深层次动力是不足的。

  华为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说:华为已经进入了战略的无人区,只有依靠基础科学的进步才能获得更大的胜利。

  环境领域同样是这样的问题,很多技术、设备、工程领域的发展,都有赖于其他学科的进步。这就决定了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成功者需要更多的涉猎面和知识结构!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到了一万小时定理。那么不同行业积累一万小时的时间是不一样,比如计算机行业,我们面对电脑可以持续的积累经验,从而缩短成长周期。

  而环保行业由于我们的服务对象和经验积累对象往往在郊区或者工厂,这就造成这个行业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在路上,从而降低经验的积累速度和总体周期。但同样也会造成具备上述经验的人,需要更高的积累成本,形成自身的壁垒。

  但是随着VR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行业自身的进步速度也会将标准化的知识电子化,这将加速行业人才的进步速度。但是,目前还依然收到了积累经验的时间成本问题。

  信息的流动带来能力的流动和人才的流动。比如信息产业,由于天然接近互联网,所以行业交流速度快,发展也快。环保行业的沟通习惯由于存在经验积累较慢成本较高的原因,乐于及时分享的习惯并没有养成。这就造成行业更多是线下的圈层式交流。想在行业里面有所作为,就要融入很多圈层。

  其实,别的行业也有圈层的问题,但是在知识和论坛更活跃的背景下,寻找资料的难度更低一些。这就为初入行者提供了更好的切入点,加速对行业的了解从而进入圈层中来。

  相比金融行业、地产行业,环保行业的属性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这就造成了整个行业的回报速度有限。行业的商业模式在多年的发展中基本被固化下来。全球范围看,依然缺乏更好的模式创新,很多年前安然的水银行也宣告失败。

  我们前面说了,很多行业发展到最后,都是殊途同归。很多环保类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也都是产业背景出身。也可能做好了环保产业还横跨进入其他产业。

  而新人从产业的角度进入行业,往往面临初始待遇低的境地。这就造成很多人乐于先进入一个初始收入较高的行业。

  除了上述特点外,行业坚持不下来的原因可能太多了。比如:回到故乡子承父业、比如小老板长期做不大、比如被日益严格的环境督查审查、比如产生过安全事故。

  环境工程这块,在现实中,多数企业并不觉得环保是创造价值的,而是把它们当做成本。所以,服务和产品不是由客户主动购买的,而是出于应付环保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压力而被迫购买的,所以,整个市场其实还没有进入正向发展的过程,是畸形的,一直是抓一阵整改一下,不抓就不管,相应的,在这行待着的人,其实待一阵子就会发现,没什么发展空间,待着待着就想走了。这是人之常情,大家都想往直接创造价值、发展速度快的行业走,那些行业给个人的回报大。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选择一个有持续进步空间的岗位,一个有长久发展的行业,一个自己愿意为之付出120%精力的工作,一个有机会实现个人价值的事业,都至关重要。

  下面我先说一下我的个人基本情况和曾经的单位情况:本人男、30岁,在帝都东四环外有套普通的两居室(有贷款),有辆不到15万的小车,在一家中字头的央企二级单位工作,年薪在帝都不算高,有15W。每周工作五天,但总上班时长也就不到35个小时(午休两小时);每年五一、十一、中秋、元旦等小假期都会发0.5-1K的福利卡;每年一次集体免费出游,两年一次免费全身体检,两年一次运动会发一身运动服+运动鞋(每个人1K的标准),法定假期全休外加10天带薪年假;每天有20块钱的饭补、每个月有200的通讯补助+500的交通补助,其它可能还有一些福利待遇,我记不太清了。然后我说一下我的主要工作是负责信息系统项目的第三方咨询和监理,服务对象大多是部队、央企以及各级机关。工作与土建或环境行业不完全相同,但毕竟依然属于工程类的工作,从项目前期可研、初设申报到项目招投标阶段再到项目实施阶段、验收阶段以及最终的决算、审计,项目全过程特点以及各参建单位的协作模式,甚至一些行业潜规则都与土建、工程领域存在很多很多相似之处。由于所面对的工程类别是信息化领域的,包括:应用系统建设(软件开发类)、硬件设备集成、机房建设、计算机网络工程、弱电工程等,技术复杂度貌似比土建或者通信类的高那么一点点,所以相关单位对专业、学历的要求稍微高一点点,收入相对来说也高一点点,而且工作环境应该比土建行业还是要好一些的。举个栗子,在帝都来说,一个工作两到三年的土建监理可能有5-6K的工资,同样的工作年限在我们单位,信息系统监理师可以拿到8-10K,而且说实话,工作并不怎么累。所以一句话总结下我目前的工作现状:人到中年,活少不累,待遇还行,收入中等、突破很难。其实,这个现状恰恰就是我所说的“温水”,下面我会从四个方面简述,为什么我想说一份很多人口中稳定安逸的国企工作,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已经显得没有那么美好了。

  一、传统行业的局限性:不管是建筑、环境、信息化工程还是能源、电信、冶炼等传统行业都属于我们国家的支柱行业。而支柱行业是国家命脉,所以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一般都是国有企业且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我们都知道一个行业如果长期处于一种垄断状态而不是处于良性市场化竞争之中,那么催生的结果就是行业发展滞缓以及催生各种潜规则。我举个小栗子,做工程的朋友一定都知道不管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复的项目还是各级地方经信委、财政局批复的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都存在大量的围标、陪标、资质造价、非法外包、低价竞争等不合规、不合理现象。甲方、乙方、各设备厂商、监理方、测试方、审计方,各个环节、方方面面,错综复杂,很多时候一个项目最终能不能顺利做好,不取决于各参建单位的专业能力而取决于各种复杂的关系你能否“捋顺”,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或者项目经理来说,工作中很多时间不是用来钻研技术、提高知识而是在陪甲方吃饭、琢磨给甲方送什么“小礼物”。当然了,假如你善于也乐于各种应酬,酒量很不错,胃也足够好的话,上面的话你当我没说,我们接着往下说。

  二、职位晋升的局限性:我相信很多在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上班的人心里一定清楚,除非你有重大的贡献或者非常非常突出的工作成果,否则国企里职位晋升的主要模式是靠“找关系”和“排资论辈”。而大多数没关系、没背景的年轻人都希望我们的职位进阶是通过我们的能力而不是“靠年头”或是“拼干爹”。而且国企里臃肿的人员队伍以及相对不明确的考核机制往往导致我们的职业发展路线只能是:从新员工到老员工再到超级老的员工直至退休。我还是以我自己为例,我曾经所处的一个大的部门,有将近110人的技术人员,缺只设置了一个主任(不到50岁)和一个副主任(45岁左右),其它技术人员只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之分,职称的考评也基本就是根据你的学历和工龄,到什么岁数就凭什么职称就好了。换句话说,假设不存在“空降”情况的前提下,我要是想混到一个副主任的职位,除了要再靠15个年头还要PK掉其他100多号人,而且PK的方式不详。说实话在这种环境里根本用不着15年,再过5年,关于升职这事估计大多数同事也就不在乎了。

  三、收入及能力提升空间的局限性:在体制内上班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普通国企职工或技术人员的工资不会太高,上升空间也不会太大。我有一个姨父今年52岁,在老家的省工商局任副局长,官至副厅级,听亲戚讲他的基本工资也就8K多,在没有灰色收入,单位不分房子的前提下他的物质条件可能还不如一个刚毕业在BAT上班的程序员。而我们这种普通的国企员工想靠自己在北上广深买房买车,让家人过上小康生活真的很难很难,绝大数人会一直处于一种“饿不死也撑不着”的尴尬状态。再说回我自己,我大约2014年的时候就是现在这个薪金待遇,那会感觉自己的收入水平跟一些同龄人比还是小有优越感的,可是随着工作熟练程度越来越高,投入程度也越来越低,带来的结果就是,在过去的三年左右,我个人工作能力的增长微乎其微,这里面肯定有我个人原因,但是环境的因素也必然占很大比重,毕竟增不增长能力对我这份工作来说区别不大,单位里没有老板,没有人会对你给予很高的期望,期望你带来多大的价值,你出3分力就能干的还不错的工作,你会死乞白赖出5分力吗?

  四、各种制度的局限性:在国企里各种规章制度比较教条,种类繁多、公司组织架构立体且层级较多,从而导致很多工作流程过于复杂,不够不人性化,工作效率很低。我举个有点让我哭笑不得的例子吧:我刚上班不久那会,在帝都的朋友很少,收入也不多,最常规的活动就是跟另外两个本科的同学一起聚餐吃呷哺呷哺(两个同学分别叫小高和小许吧)聚餐过程会交流各自在单位的工作情况以及生活情况等等,渐渐的我发现,小许和小高经常会加班导致我们不能按时组织聚餐活动,而小高在他们公司游戏上线,白加黑的加班,工作强度之大有点超出我的理解范畴!接下来的周一,我索性就偷偷的问我们单位的一个老大哥,我说:“X哥,我们单位为什么不加班啊?”那个老大哥惊讶的看着我,说道:“加班?咱们单位加班是要打申请的你不知道吗?下班不回家,在单位占用国家资源是违反纪律的,没什么事一般不要轻易加班!”然后,他拿着泛黄的茶缸子,慢慢走去茶水间了,留下原地懵逼的我...在后来几年的工作中,我清晰记得我平均每年加班的天数还不到两天。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传统行业国企里的工作效率低、职员工作强度不饱和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既然传统行业、国有企业存在这么多的局限性,那么什么样的行业领域有发展?又适合我们转行呢?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困扰着我,我也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找答案,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说到选行业,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寻找高薪行业。OK,我们就先看一下2016年春季求职期十大高薪行业分布:

  我们基本可以把这些高薪行业划分成支柱行业、功能性行业以及催生类行业三个类别。

  一、支柱行业:前文我已经分析过了,包括:能源、建筑、通信等支柱行业大多是国家命脉,大型企业均为国有企业,存在较明显的弊端和局限,而且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各传统行业一旦被踢出体制,进入市场经济,大量的“铁饭碗”可能也面临下岗的危机。

  二、功能性行业:信托、担保、咨询、法律、基金、证券、人力资源等都是十分垂直的行业,专精在某一个领域,所以他们属于功能类行业。专精的技能、干的时间越长,积累的经验越值钱。但是功能类行业把握的是稀缺技能,可是在信息化的今天资源已经越来越不稀缺了,同时这些行业会明显受到互联网行业的冲击,原本功能性行业的从业者收入应该能够达到小康,但是如果知识不能横向拓展的话,很容易变成一个领域内的“螺丝钉”,而一颗“螺丝钉”的可替代性是比较高的。所以对于功能性行业而言,稀缺技能的优势会越来越小,身份会变成服务提供者。

  三、催生类行业:IT服务、互联网、网络游戏、房产中介等行业都是有市场推动而来的一些行业,他们都属于催生类行业。80年代房地产行业并不火,而近二十年房价的不断升高,才衍生出现在这么多的房产中介;今天互联网行业发展如此蓬勃向上,是因为市场需要互联网,所有的传统行业都在转型,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宏观层面推动互联网+概念到各行各业,通俗的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总结来说在未来如果掌握互联网社会的思维方式和技能,意味着你可以做的领域更多。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互联网行业垂直招聘软件——拉勾网,很容易便可分析出互联网公司主要岗位包括:技术、产品、设计、市场与销售、运营以及职能(HR、行政、财务)。

  OK,那么不废话,关于互联网公司岗位选择方面我给出的建议是:市场、运营岗位。理由有下面五个方面:

  1、没有用技能去卡一个人,更注重想法和做事方法,相比之下:技术和产品岗通常需要专精的开发能力做支撑,市场、运营岗位门槛确实更低一些,更适合转行人员踏入互联网行业。

  2、市场、运营职务是一项面对人的工作,机器、工具再不断发展的今天,面对人的工作较难被替代。

  3、是公司的核心部门,是公司的驱动力,没有有效流量的获取,公司其它人都不用吃饭了。

  4、是一个横向技能要求很高的职位,在工作过程中你需要学习运营知识、营销知识、甚至产品知识,所以你能学到的知识更多。

  5、虽然广义上统称互联网行业,但是公司不同的产品面对不同类型的业务,一旦掌握如何系统的做互联网产品的市场运营工作,未来你便可以面对任何产品、任何领域的业务,你的发展可能性也就更多。

  最后说一下现在的我。我目前在帝都的一家互联网初创公司从事市场运营工作,虽然告别舒适安逸的“温室”环境,但我现在对每天的工作都充满了期待,个人能力和知识汲取方面也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俗话说,“三十而立”,我希望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将我的事业“二次起航”,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早日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最后的最后,如果有跟我一样打算转行互联网行业的朋友,我强烈建议把下面这篇文章好好看一看,或许会对你的职业规划有所启迪。

  我认为大部分环境工程的毕业生应该转行。我是同济环境工程硕士毕业,先贴一个学位证。

  如果你确认自己是环境领域的普通人,那么你就应该认识到,你的工资取决于行业的平均工资,而这个行业并不理想,应该及时止损。

  相比于环境工程,软件行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项。在这个行业做一个普通人,大概率活得比环境工程好很多,以下是我认为软件行业的比较优势:

  虽然最近软件行业遭遇政策风暴,但是整个行业依然有广阔天地,以下是我认为未来依然有大量机会的领域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整个世界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人才,除了转码,我们生环化材的人可以考虑做产品经理。我们即使不能成为张小龙这样的大神,但是在这个行业做一个普通的产品经理,也能有一个不错的薪水。

  如果你想尝试从环境领域转型到软件产品经理,你可以先看看我的免费专栏文章 (免费!免费!免费!)快速零起点入门产品经理

  这些岗位对专业都没有严格的要求,都可以试一试。如果你想进一步行动,可以找我聊聊,私信我预约付费咨询(价格良心,但是想要免费咨询请勿打扰)。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


标签:

【产品推荐】